看到网上很多所谓的“同行”说:“只是个案,没必要广而论之,更没必要深度探讨出些什么。”纸白君当时就拍案叫绝,说得好,虐童和老师被捅死,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,不然纸白君怎么会有这样的畜类“同行”呢?
上学就是上学,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?
话又说回来了,既然我们对教育的本真并不是很关心,只以为孩子上学是理所应当的事,那么自然也不必对虐童事件有多少愤怒,上学是上学,与教育有多大关系呢?
换个角度来说,我们对学生捅死老师这样的事,也应该见怪不怪了,上学只是上学,跟教育又没有关系,学生的心理是不是正常的,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呢?学生的性格有没有问题,与独立思考的方式又有什么关系呢?
学生哪怕考了全班第一,还把老师捅死了,又算得了什么呢?考了第一的学生,自然是心理没有问题的,性格必然健全的,捅死老师这样的事,还捅了26刀,在16岁的年纪,一定是一个假新闻了,至于那么惊慌失措吗?
从马云身上衍生出来的观点则是,“天下上学,唯分不破”,所以马云打得了那些靠所谓功夫赚钱的人,不是马云的功夫更好,只是马云的钱更多。这个学生也杀得了靠所谓分数教书的人,不是这个学生不够“优秀”,只是这个学生“优秀”的变态了。
有人针对这个案例提出,我们的学校漠视“生命教育”这门课程,要加强学生对“生命教育”这门课的输出,看起来似乎无懈可击,但纸白君总是觉得还有些欠缺的地方,我们的学校是不是还少了“逻辑学”、“公民课程”、“法律启蒙”、“心理健康”等这些更为重要的课程呢?
没有这些课程作为前提,你即便是单单开了“生命教育”的课程又能怎么样呢?前两天,纸白君看一条新闻说,有些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三四岁就上了五六个辅导班,有的孩子头发都被自己抓掉了……
本来以为90后够苦逼了,据说90后群体不到三十岁,普遍开始掉头发了,竟然都成了新闻了?但跟这些三四岁的小朋友们比起来,咱们90后的小伙伴们该知足了,快三十掉才头发,真不算什么悲催的事。
我们从教育孩子伊始,就不是从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出发的,孩子本身是不可能在灌输式的模式中,具备有人格、有思想、尊重生命、尊重他人的现代化公民萌芽,在没有这些元素的萦绕下,戾气在暮气沉沉的学校中,又缺乏心理辅导的老师和课程,暴力的产出难以避免。
26刀什么仇什么怨?表象化的教育输出肤浅化的学生
这个学生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老师?26刀又是什么仇什么恨?新闻中说:“在看完一部励志电影后,老师让班里的学生写观后感,这个学生说不想写,于是这个老师就说,不写就转班。然后老师回到办公室,这个学生跟了过去,用弹簧刀捅了26刀,老师被捅死。”
情节很简单,彼此的情绪也很简单,问题解决的方式还很简单,结局带给彼此的伤害同样很简单,总结起来说,在一个最应该以理服人的地方,写满了关于戾气和暴力的思维,无论是老师的思维,还是学生的思维,连在学校中,师生沟通都能恶化成追求暴力,也就更不必说社会中了。
我相信,很多人都会拿着道德大棒,大骂这个学生欺师灭祖,于是就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观点了,孩子是需要棍棒教育的,否则动辄就会杀死老师,拳脚家人,将来一定成罪犯,现在这个杀老师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。这个逻辑说起来,前几天幼师虐童都应该算好事才对吧?
我们常自以为豪的,汉民族用文明融合其他民族轻而易举,却在融合自己的孩子上,必须要用暴力来融合?我们的文明呢?我们对孩子们的研究呢?我们对孩子的需求只是希望他们能考高分,不反抗老师和家长?
一个欺师灭祖的定义,实在是成年人偷懒的定义;那群无耻者们则是用,“个案而已,没必要广而论之,没必要上升到学生群体和老师群体”阻碍人们反思,懒人加无耻者们,孩子也好,老师也罢,确实都不不好过,何必如此呢?
无视个人思想和个人人格,产出的果实是带毒的
有一个自称是教师的评论者说:“自己教的学生,自己竟然都不知道学生的性格和思维,这实在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败。但是,整天就要以分数来要求老师,老师自然也只能这么要求学生,老师哪里还有精力去研究学生的性格和思维?”
这个老师也是反对简单粗暴的说教模式,但他依然也只能选择这样的模式,懂得和做到,实在是太难相得益彰了。纸白君想起一个历史评论者的言论,用到本篇也很精辟。
他说:“古代帝王们是和底层百姓有一定的合作的,这个合作就是,底层百姓用科举考试的方式,按照帝王们的要求,成为帝王们希望成为的人,然后考取功名,才有资格成为帝王们的合作者,在这个过程中,个人思想和个人人格必须首先放弃。”
那么放弃个人思想和个人人格之后,所产生的戾气怎么办?纸白君从历史资料里看到的是,没考上,还在底层就再狠狠地踩比自己更低的人;考上了,就可以更痛快的踩更多的人。
所以我们看古代帝王时代,用某大神的话说:“我翻开历史一查……每页上都写着’仁义道德’……仔细看了半夜……满本都写着两个字“悲哀”。